| 
 | 
 
 
 
 
 
周日,随月下门笑队游沿河城。           沿河城始建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建成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        沿河城内城长约一华里,宽约半华里,其城有门倆座,分东西两门。东门名万安门,已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现已修复。西门名永胜门保存完好,倆门均为砖石结构。 
 
        与其他城池不同,是万安门与永胜门门内墙体均设有洞,洞内功能是用于存放棺木,至今倆侧城门内仍各存棺木倆副。 
 
        追其缘由,村民讲古时因沿河城位置显赫为守卫之城,故战事不断,伤亡时有发生。每遇有战亡之人,家人便会从城门洞自取棺木,将逝者下葬后在自行将棺木放回原位以备后人之需。由当时建城时对棺木备用的考虑,就可想而知古时这里战事之频繁,也足可见此地实非平安之所。 
 
        进城门沿城墙左转出几十步,左侧棚内有石碾一副。石碾外围留有立槽,有免谷物撒落之妙处。上前推之,石碾转动仍轻松自如,据说此物也是几十年前的历史遗物 。 
 
        沿村内主街道前行不远,有保存完好的戏台一座。戏台有一人来高,宽约六七米,建筑风格称不上精美,但在这边戍小城也算豪华。一吹一打演一生,锣鼓喧天诉胜负的大戏台,为后人演绎的却是古时武将门有张有弛的生活。 
 
        信步在城内闲逛,村里多见的是新建的民居,民居墙上还喷有时下最热“关爱女童”的标语。最值得庆幸的是,在新居中仍零星可见旧时的院落。饱经风雨的一对石门墩,迎门处一面雕花的青砖影壁,这些精美的老物件都无不在向后人诉说着,曾经主人显赫的地位与功勋…… 
 
        身为要塞的沿河城本没多大,没多时大家就已置身城外。高墙之下,偶遇寻古而来的俩人。面对新砖新瓦修缮完好的沿河城,我们耳边传来的是“怎么感觉全无”的一声叹息! 
 
        寻古不见古迹,圆梦反被惊醒,这是时下寻梦者普遍发出的感慨。 
 
        然旧时的沿河城是何等的记忆? 
 
        或许是他人记忆中一堵残墙上摇曳的野草, 或许是他人记忆中城门口那抹艳丽的残阳,也或许,只是份应了景的落寞情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