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7、古迹新生篇

相关目地的

    按上篇《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6、建筑与彩塑篇》

        莫高窟绝非一枝孤立的艺术奇葩,在它的周边还有多处石窟寺奇观和历史遗迹,共同成就了敦煌这颗镶嵌在丝路上的明珠。
        莫高窟是敦煌最大、最集中,同时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处石窟,特别是近一个世纪藏经洞的发现,更奠定了其在石窟寺中独一无二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地位。敦煌周边的石窟还有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文殊山石窟,历史遗迹有玉门关、塔尔寺遗址、鸣沙山与月牙泉、三危山、锁阳城、白马塔等,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查阅资料得知,如果一一参观,恐怕至少也得三五天。

                   玉门关
        玉门关是古代中原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敦煌市区西北102公里的汉长城处。因古代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经此运往中原,故名玉门关(也称玉关)。关城墙垣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面积63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外北侧有东西走向、因地而成的大车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丝绸古道。
        这处景观原先列在丝路行第三天的行程中,但由于车辆加油出故障,玉门关与雅丹地貌的参观被迫取消,只能在画册上感受一下了。不过,这也成就了当天能早一点赶到敦煌,有充分时间逛一下敦煌夜市。


                    东千佛洞


                   榆林窟


    榆林窟第25窟北壁 老人入墓(中唐)
    经文里说:在弥勒世界,人寿将终时自己到墓冢而死,图中表现的正是这一悲悲切切的情景。记得小时候也曾从爷爷奶奶那里听说以前人到了六十岁就要住到坟墓里,靠子女送饭维持余生的故事,故事考验的是子女的孝道。


    榆林窟第25窟北壁 耕获图(中唐)
    佛经中说:在弥勒世界里,农人播种一次便可收获七次,即所谓“一种七收”,人们无须年年辛苦,四季操劳,过着衣食无愁的安乐生活。画面形象地描绘了农家一年四季耕田、播种、收割、扬场等生产劳动的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榆林窟第3窟  普贤变画左 玄奘取经图
    可能是玄奘西去印度时,曾在瓜州停留过一段时间,因此在榆林窟东千佛洞出现了六幅玄奘取经图。这是其中最早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幅,比小说《西游记》早三百多年。但只有玄奘、孙悟空二人,据考可能是依据宋话本绘制的。










    题材丰富的壁画,无论是佛国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都惟妙惟肖,十分生动逼真。



    这些装扮华贵的菩萨,都是男儿身,因为他们都留着胡须。这些壁画描绘的情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想象和推理的空间。


    。。。。。。

    无论是莫高窟,还是其姊妹窟,都堪称艺术瑰宝。其经历的曲折痛苦的年代已经过去,新中国成立后,对以莫高窟为主的石窟群进行了清理与加固保护,成果显著。










    段文杰临摹的石窟甬道上的两幅供养人画像。如今这两幅壁画原作已经斑驳得几乎看不清了


























    今天的莫高窟外观设计。本人的观点不太认可这种外观设计,因为没有古建筑的神韵,也体现不出石窟本身的那种蜂窝般的感受。

        在对石窟加以保护的同时,文献“回归”与石窟艺术研究也方兴未艾。
        从文献流失海外伊始,我国学者就没有一刻停止为文献回归而付出努力。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学者远涉重洋前往英、法等国,主要通过抄录方式让文献回归故土。刘复、王重民、姜亮夫、王庆菽等都曾在抄录文献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文献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姜亮夫先生是我大学时期班主任江林昌先生(博士后师从李学勤先生)的恩师。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曾求学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先生。1953年任浙江师范学院(现杭州大学前身)、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江老师曾跟我们说起姜亮夫先生晚年双目近乎失明,就是当年赴法抄写文献活生生累的,令我等敬佩不已在我上大三时,94岁高龄的姜亮夫先生与世长辞。
        尽管相关抄录成果堪称丰富,但是与数以万计的流失文献总量相比,毕竟只是九牛一毛。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缩微胶卷,现代的高科技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流失海外的文献及文物得以“回归”祖国,为更多有志之士研究与传播敦煌文明创造便捷条件。敦煌研究院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已签署合作协议,法方拟向敦煌研究院赠送馆藏敦煌文献数字化副本,无偿提供给非商业化应用。协议的签署,意味着海外敦煌文献将首次以高清晰数字彩色图像形式实现虚拟回归,文献回归跨入新的时代。
        敦煌研究院经历了以常书鸿、段文杰、攀锦诗为代表的敦煌早期三代人的努力,如今已硕果累累。“敦煌研究在海外”已成为过去,“敦煌研究在中国”已成为国际共识,这令今天的我们多少也有些扬眉吐气。






    中外专家在进行石窟保护与学术探讨。


    敦煌.莫高窟,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


                                  ——全文完


    附录:
    《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序)》http://www.yuexiamen.com/note-46172.html
    《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1、莫高情缘篇》
    http://www.yuexiamen.com/note-47460.html
    《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2、参观莫高篇》
    http://www.yuexiamen.com/note-47930.html
    《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3、传奇藏经洞篇》
    http://www.yuexiamen.com/note-49759.html
    《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4、文物流散与劫后反思篇》
    http://www.yuexiamen.com/note-51087.html
    《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5、壁画篇》
    http://www.yuexiamen.com/note-52546.html
    《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6、建筑与彩塑篇》
    http://www.yuexiamen.com/note-55682.html
    《丝路行之情系莫高窟——7、古迹新生篇》
    http://www.yuexiamen.com/note-57246.html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8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荣国府 2016-12-25 23:53:16 查看全部
    每篇都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碧水长空 2016-12-26 17:26:12 查看全部
    多谢一直关注我的游记,十分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宾 2016-12-26 21:17:02 查看全部
    非常敬佩长空对佛学的兴趣及激起来的研究,仔细阅读游记犹如上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亭 2016-12-27 19:28:23 查看全部
    很精彩,值得收藏的一个系列,下次去敦煌之前打算再复习一遍碧水长空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碧水长空 2016-12-29 21:44:17 查看全部
    罗宾 发表于 2016-12-26 21:17
    非常敬佩长空对佛学的兴趣及激起来的研究,仔细阅读游记犹如上课!
    谢谢鼓励,期待有时间一起出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碧水长空 2017-1-4 14:38:58 查看全部
    小亭 发表于 2016-12-27 19:28
    很精彩,值得收藏的一个系列,下次去敦煌之前打算再复习一遍碧水长空的帖子。
    谢谢关注。能给门友带来一些收获或启发,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jk木子 2017-1-4 20:20:01 查看全部
    感谢精心整理,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碧水长空 2017-1-7 23:51:07 查看全部
    ljk木子 发表于 2017-1-4 20:20
    感谢精心整理,收藏了
    谢谢关注与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