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住传统,才留得住根 --- 记晋中绵山—张壁古堡两日行(二)

相关目地的

    NO 4. 正果寺

        经历了爬山的折磨,步入正果寺的驿道,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此时才有心情欣赏周边的美景。

        沿着一条以崖壁开凿的古栈道逶迤蛇行,便是正果寺。正果寺分为上方院,乾坤塔,正果寺三部分。跟着“欲渡众生谁解脱,但存此念拜圣母”诸如此类充满禅意的路标,首先到达上方院。

        上方院因在云峰寺的正上方而得名,为历代高僧修行之所。上方院中有三大士殿、圣母殿、五龙楼、送子娘娘殿等,供奉着弥陀三尊,圣观音,龙王等诸位神佛。多是隋唐时期所建,后虽多次修整,整体保持了原有的风格。院内有多块大事记碑,记载着千年古刹的过往兴衰。

        圣母殿后一个隐密的小院,门内一口神泉,隋朝已有记载,据说能治病医人,且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凹进去的悬崖底部,排列着几个面积不大的山洞,洞内后面是一个石头凿出的小高台,供僧侣们打坐用,前面一小块空地,目测仅能容下一个人转身腾挪,它们都是历代高僧、高道闭关清修的场所。

        出了上方院向前,迈过正果寺精致的山门,视觉豁然开朗。如果在上方院,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古朴、久远之风,我们如同穿越回古老的年代,那么正果寺则给人高大尚之感,庙宇巍峨,金碧辉煌。

        山门正前方一个墨绿色琉璃瓦覆顶的风雨长廊,上抛物线形圆弧顶,飞檐翘角,华美大气。步入长廊之内,每隔几米便有一个台阶,整个长廊随地势而下,随山形而逶迤。靠悬崖一面青砖砌墙,墙上依次是反映正果寺包塑真身十二位高僧高道修为的碑刻。另一面数根园木柱子支撑,檐下木制长椅一字排开,供游人休憩之用。

        走过长廊,来到正果寺的正中,面山而立,抬头仰望。高高的崖壁上,正中是空王佛的金身立像,与其比肩左右的两边对称分布着正果寺的主庙。被世人称为“东方木乃伊”的绵山16尊包骨真身舍利,其中13尊被供奉在正果殿中。他们自唐代至明代遗存至今,历经千百年,筋骨不断,身形不朽,灵气不散,堪称奇迹!

        正果寺的包骨真身佛像,神秘而灵异,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一尊尊身披袈裟端坐佛堂的真人佛,让人心生敬畏,我万分虔诚地礼拜后便步出大殿,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近距离的端详。真人佛,我不甚了解,冯骥才老师写过一本《绵山包骨真身像》,曾草草翻看过,如今已没什么印象,如此看来,但凡好书,都应好好地读,不然,只能抱憾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绵山的神与佛让人觉得特别接地气,如主庙的高僧殿,中间供奉的是净土宗祖师昙鸾。高道殿,大殿正中供奉在绵山成道的威烈正神介子推。绵山之神为介之推,距今2600多年,为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绵山之佛为空王佛,俗名田志超,原是一名唐代高僧,是汉人成佛的第一位。由此可见,绵山宗教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包容了佛、道等不同宗教文化,而且来自民间,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升华,自成一派,其文化底蕴醇厚绵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正果寺最高的建筑为灵应塔,现在也叫乾坤塔。此塔为砖砌明七暗九楼阁式八角佛塔,总高69米,是绵山标志性建筑之一。塔内为佛教展厅,向世人展示绵山佛教文化。始为唐太宗李世民礼佛谢雨时敕建,年代久远,屡毁屡修。抗战期间,侵华日军炮轰毁坏。2003年在原址上重修。说好了修旧如旧,最终也仅是有形却无其魂,特别是建筑细节的处理,与老建筑的精美不可一日而语。其实,通过新旧两个名字,也能看出古人与现代人追求的不同。

         在正果寺山门至长廊间,有一段波浪型的围墙,不管是造型,还是做工,都堪称精品。兽首的瓦当,雕花的滴水檐,状似香炉的小宝塔,一砖一瓦,无一处不用心,无一处不精致。我们常会追问,现在的科技水平和建筑施工水平较之古代进步的不是一点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出古建筑的神韵来?我想,等什么时候社会不再浮躁,内心不再喧嚣,各行各业都能自觉恪守职业操守,凡事不再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时,精品便会自然而然地面世吧。

         本想登塔望远,此时来了一批韩国的游客,因不喜与人摩肩接踵,便径自出塔。外面虽然阳光明媚,远处却依然云雾缭绕。正果寺海拔1800多米,云卷云舒本就是常态,而今天又是大雾天,云层聚在山涧中,追逐起舞,遮住了下方的风景。站在栏杆边极目远方,远山、绿树、亭台、楼阁,如一个罩着轻纱的梦,美得不可方物。

        特殊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赋予了绵山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天地之造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绵山一方佛道圣地;历代能工巧匠的匠心独运、精雕细琢,打磨出一个只可偶得不能复制的别样绵山。金代诗人周昂《登绵山上方》中云:“环合青峰插剑长,山平如掌寄禅房,危栏半出云霄上,秘景中收天地藏。野阔群山惊破碎,云低沧海认微茫。九华籍甚因人显,迥秀殊怜天一方。”这正是对绵山正果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绝佳写照。

        NO 5. 云中栈道

        云峰寺是我们下一个游览的景点。云峰寺在正果寺的正下方,垂直距离180米。上方院外,有电梯直达,我们为了不错过“之字栈道,选择徙步下山。

        绵山风景如画,每到一个甬路转弯处,都建有观景台或小凉亭供游人赏景。无奈漫天大雾好似玩的兴起,已近午时,却无丝毫收敛之势,而且越往下走,雾气越大。“之”字栈道尽头,凌空有座攒尖六角亭叫“云衢亭”,建于清光绪年间,为“绵上四山人”之一梁濬所建。亭上有一楹联,上联:直上造云衢;下联:凭虚纳天籁。联语寓意从这里上去,就可以到达佛国的圣境,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站在亭内四望,远处白茫茫一片,唯有眼前悬挂在千仞绝壁上的“之”字形栈道,在迷雾中若隐若现,如云衢仙阶,仿佛直通云天。

        “之”字栈道,因远观像汉字的“之”而得名,其还有一个正名叫通天云衢,有两层意义:一是盘曲而上可登九天;一是可由抱腹岩攀至五龙躔。为方便游客,1998年绵山开发时修建了这条云中栈道,全长300米,共有440多级台阶。崖壁上打桩,通体用钢筋水泥打造,宽约一米,外侧有水泥桩和粗铁链护栏,远看令人望而生畏,实则非常结实。

        开始我们同行九人,因宫腾信稍有恐高,我陪他慢慢落后,最后,整个栈道仅剩下我们俩人。行在栈桥之上,如步履仙境,看前方白雾如空灵虚境。其实,世间万物皆是过眼云烟,人生苦短皆如黄粱一梦。

        途遇一处镶嵌在悬崖腹处的佛殿在离悬崖顶五六十米处,等待宫腾信的间隙,我爬上观看,方知这便是“空王灵应台”。据记载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长安大旱,太宗向绵山祈雨有应,次年太宗往绵山礼佛至云峰寺,志超圆寂,太宗惆怅道:“此行空望佛矣。”话未落音,在这里的上空现出“空王古佛”四个金字。开元年间,云峰寺住持思本根据这段故事,修筑了这座台殿。内供奉空王,左右分别是空王的弟子摩斯、银空。

        这座悬在半空的空王灵应台,三开门三重檐木制结构,主体建筑正好嵌入凹陷的山崖内,构思巧妙,稳重大气。门外一米多宽的平台,外有围栏,古可祭天,今可观景。左边的一块刻着唐贞观年间的皇帝祈雨诏书的石碑,右边崖壁有“空王灵应”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庙门紧锁,看不清屋内布局,大门有一幅楹联:“灵迹永留三晋地;妙相忽现九重天”。通过联语就可以知道这里的来历。

        从栈道下来,随着山路蜿蜒左转,过一个四角小亭,便看到四条巨型铁索从70多米高的悬崖顶上垂直而下,每两条一组,形成两条通往山顶的通衢。以前没有“之”字栈道,人们只能通过这条铁索上到正果寺。可以想象,当人们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绝壁,手抓脚蹬铁索,沿75度的峭岩攀援而上时,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毅力和体力。为什么佛堂道观都建在峰顶崖尖?除利于修行者清修外,恐怕也是为了考验参拜者的诚意吧。如今这两条铁索基本废弃,上面挂满了红色的祈愿条和同心锁,颇为壮观。

        顺着铁索上到山顶,应离“云衢亭”不远,当时雾大,看不清下面的状况,现在想来,“云衢亭”那幅楹联,必是作者从条铁索攀援而上后真实的心声了。






















    赞(36)

    收藏
    邀请
    邀请

    分享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1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uzhenyuliu 2016-12-7 19:21:12
    文章太赞把人又带回绵山,重新认识绵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