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脊上起舞 ---- 记林子台--狗牙山--后桑峪村穿越

相关目地的

        关注胖哥的活动贴很久了,他发起的活动线路都很经典,我却一直没有参加过,因为总觉得胖哥的活动难度系数大,队伍里强驴太多。狗牙山毕竟期待很久了,犹豫过后还是决定跟随胖哥上了狗牙山。

          狗牙山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碣石村西南,地图上的学名叫碣石岭,主峰海拔960米,因其山形险峻似犬牙交错,被驴友称为“狗牙山”。驴友又按其山脊形态和特点,将狗牙山分为狗头、狗身子、狗尾巴和狗尾巴尖四部分,我们所走是从林子台--狗牙山--桑峪村这条线路,即从狗头登顶,横穿狗身,从狗尾巴下辙(没走狗尾巴尖部分),全程10公里左右。

          从苹果园到林子台只需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林子台时刚刚1020分。大山深处的春天总是来的晚一些,尽管城里早已百花争妍,春意盎然,这里仿佛还没有完全从冬的梦里苏醒。极目四望,层峦叠嶂间仍是苍茫一片。近看,一些赶早的枝桠上已吐出了片片的新芽,青翠嫩绿如初生婴儿的脸,在无际的荒芜里孕育着勃勃生机。远处星星点点的粉白便是盛开的山杏,它们摇曳的花枝像是呼唤着大山早日醒来,也似乎在给我们这些过客点头招呼。离开繁闹的街衢,这初萌的春意顿时带给我们一个好心情。

          狗牙山是北京户外十大夺命线路之一,以“险”著称,在网上检索它的文字介绍和相关图片,确实让人生畏。然而,走过真实的狗牙山,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至少没有穿越箭扣那么累。

           狗牙山爬升高度只有六七百米,主要集中在进山到狗头部分,此段线路道路平整且坡度平缓,只有到第三个高压电铁塔处才有一小段比较陡峭的山崖,因路已被驴友踏成台阶状,虽需手脚并用但难度不大。其余都是在山脊上行走,随着山形的起伏爬升和下降,走起来并不耗费太多体力。中间虽然也有几处两三米的小断崖,但早已经被驴友踩出了明显的台阶,只要注意力集中,脚踏实地慢慢攀沿,不用他人帮助,自己也都能通过。狗尾巴下辙处,看似直上直下的陡崖,实际上也是排列有序的石阶,最窄处都能横着放下半只脚,宽处还能让人驻足转身、休息拍照。石阶底下一条平顺的山路直通桑峪村,行至此处便再无波折。

           即便如此,恐高和没有户外经验者仍要慎行。狗牙山犹如砍入地平面的一把弯刀,与四周的群山豁然分开并独自成峰。穿越狗牙山多半的路程在山脊上行走,而狗牙之险莫过于穿越山脊线。山脊宽不过一米有余,最窄处阔不盈尺,左边绝壁丘壑深不见底,右边百丈悬崖直插幽谷,这种周边无依无靠的悬空感,对视觉和心理造成的冲击远大于山脊线本身。在山脊线上行走,犹如在刀背上跳舞,旁观者看的心惊胆战,而真正的舞者却是有惊无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看过狗牙山山脊行走的照片后都会生出畏险情绪的原因所在。

         所以,当我们每走过一段山脊,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时,心里都会暗暗给自己点个赞。

    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狗牙山上,不管是不是最高峰,视野都极开阔。前边的斋堂水库波光粼粼,后边的西灵山白雪皑皑,左边石碣村静卧于群山之中,右边一条蜿蜒的公路将桑峪村和水灵村连成一线。这种毫无遮拦的视觉效果是狗牙山独有的,不管站在何处,你就是中心,这是感觉非常美妙。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而狗牙山恰恰是听景不如真真实实地去感受一次的地方。

        这两天,有朋友让我为她们登狗牙山提点建议。我也是第一次登狗牙山,并无经验可言,仅把关注到的几点与之分享,希望能帮到她们。

    一、狗牙山脊石头多石子多,最好穿双底厚的登山鞋。
    二、备一双登山手套,用手攀爬的地方很多。
    三、防风、防晒和防暑。狗牙山上没有树,晴天会很晒,防晒装备不可少。晴天多带点水,山上没有补给。另外防风也很重要,我们穿狗牙山那天山下二三级的风,到了山上瞬间便可能旋到五六级。大风刮来了的瞬间,需停止前行,降低身位,抓紧身边的石头或树藤,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危险。
    四、高压线下快速通过不要停留,更不要去碰触金属设备。我们路过哪里时,周围有咝咝咝的响声,经多人确认,是输电线的声音而不是风声,必要时暂可收起登山仗。
    五、雨雪天和夜晚都不要去狗牙山。一定要掌握好登山时间,确保天黑之前下山。
    六、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不抢道儿,不抢时间,踏实脚下每一步。
    七、山脊线上不照相、不看景。休息、观光、照相都要安排在相对宽阔的地方。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狗牙山周边有灵水、桑峪和碣石三个京西著名古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了解京西文化的好去处。特附有关介绍如下:
    灵水:
        灵水村约有千年以上建村史。最晚在汉代时期,灵水村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了,到清朝和民国初期为鼎盛时期,村中居民达到360户、1000多人。灵水村居民以刘、谭两大姓为主,当时灵水经济相当繁荣,买卖商号有十几家,其中最有名的8家,号称八大堂,有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和济善堂。这些店铺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建有门楼、影壁、高台阶、大板门,过厅宽大,雕梁画栋,墙壁磨砖对缝,墙体厚实,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犷中蕴涵着秀美。这些铺号大多是经营农副产品的,在当地收购核桃、杏仁、大枣、红杏等干鲜果品,用牲口驮到北京、天津等地区贩卖,再运回生活日用百货,在当地出售。
        灵水先人以“风水”理论择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龟型)为村形。灵水村的村落布局形似一只巨龟,龟头在村南的白衣观音菩萨庙,此处是眺望灵水村的最佳之处。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灵水村巨龟的形状,龟头是南楼,龟尾是北庙,龟的四条腿村西龙王庙和灵泉寺,村东的马王庙和文昌阁,而一座座的四合院恰似龟背图。整个村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而西收,前罩髽(音zhuā抓)鬏(jiū纠)山,后靠莲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体现着灵水先人选址建村的“人的本体文化”。是先人留下的一份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
        灵水村有崇尚文化之遗风,在明清科举制度下,考取过22名举人,灵水的举人文化是中国北方封建社会乡村文化已达到顶峰的典型范例。

    桑峪:
        明代称桑峪社村,因周围多桑树而得名。明代之前,桑峪村曾叫“三遇村”。“三遇村”坐落于山谷之中,因村中有三条沟壑相连,三沟之水相汇为一而得名。明朝后期,桑树茂密成林,郁郁葱葱,桑林包围全村,桑椹成熟时节,紫红的桑椹遍布村谷,食之不尽,久而久之“三遇村”演变成为“桑峪村”。桑峪村以前曾有座台子,人称"成子台",传说是元代忽必烈专门养马的"马城"。又传说元代张贯老人带着三个儿子由山西迁到此地,同时张家表兄弟杨奔带着哥四个也来此地生活,故有"三兄四弟"之说。由此种种说法证明,桑峪建村应在元代之前。随着西方宗教的东进,元统二年(1334),后桑峪出现了天主教堂。这也是桑峪村从此有了前后之分的源头。后来,村民因为信仰不同开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村和后桑峪村。1979年,两村合为一村,统称为桑峪村。但是人们似乎习惯了过去的称法,至今还以前后相称,只是不再相互敌视。
        桑峪村原有十二条胡同,两个过街楼和一个村西边的“官大门”,如今官大门已不复存在,十二条古老的胡同大多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但一大一小的两个过街楼和保存较好的几条村巷仍能展现当年桑峪村的村落建构的格局。桑峪过街楼为清代建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后又几经修缮。过街楼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高6.5米,宽11.6米,进深7.5米。过街楼下辟有券洞,券洞高6米余,宽4.6米,券洞上方嵌石额,前额曰“紫芝”,后额曰“凝瑞”。城台上置殿堂,面阔3间,进深一间。其顶部已改建成琉璃瓦顶。
        桑峪村大部分古建筑已成残垣断壁,但部分古老民居建筑依然得以保存下来,以清代建筑居多。桑峪村115号院是颇具代表性的古典民居建筑。门楼为硬山顶,清水脊。砖雕工艺细腻、花饰图案精美。门楼前角柱石雕刻着琴棋书画图案,精美无比。矗立在门楼两侧的石狮栩栩如生。这家宅院的外墙还镶嵌着做工考究的拴马石,傍晚余辉更是给它笼上了一层金纱。
        天主教北京教区后桑峪堂(耶稣圣心堂)是位于北京西南门头沟区的一座较大且历史修久的教堂,是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天主教堂。据说早在元朝时期的,就有外国传教士来这里边行医边传教,当时有一家民房作为祈祷场所。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进行了重修,清光绪十一年(1896年)又在大堂东侧开出一块平地,将大堂东侧接出了4 间,使大堂变为九开间,面阔30米,进深10米,可以容纳四五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教堂扩建。1988年翻建为今日所见之新教堂。高耸的白色塔尖在雄伟的大山烘托之下感人而壮观。193910月日本侵略军将教堂烧毁。文革期间,圣母山被拆。1988年,天主教堂进行了重修,其建筑风格新颖别致,古朴而庄重。

    碣石:
        碣石村位于门头沟区崇山峻岭的峡谷之中,距雁翅镇10公里,海拔650米,是一座美丽的山村。村子原名三叉村,因村中多巨石,形似碑碣,故名碣石村。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
        碣石村是古聚落环境保存较完整的村落之一。抗战时期,全村有11间民房被侵华日军烧毁,而余下的460间则被完好保存下来。现在全村有四合院18座、三合院27座、二合院14座,所用砖、瓦、灰、石料、木材等全部为就地取材。建筑布局紧凑,风格上仍是明清式样,多为硬山清水脊,脊上盘子砖雕饰以精美的荷花、牡丹等花卉。门楣和门心板处均有雕饰,雕以各种花饰或吉祥文字。有的院里还设有地窖,用于储物。院内常有方形石窝,中心有孔,用于插木柱架荆笆,晾晒农作物。
        村中关帝庙坐北朝南,院落杂草丛生,里面有一正殿。正殿硬山清水脊,筒瓦顶室内六檩,前带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庙前不远处为干枯的河道,巨石散落其中,构成村中特殊的景观。巨石河道两旁生长着茂密的槐树、核桃树和杏树。
        碣石村内还有两棵参天古树--国槐,树龄愈千年。村民视其为神树,“此二槐树,千年也,乃村中之风水。”
        古民居,古槐、老井、巨石都是碣石村留下来的宝贝。山村尽管到了21世纪,但村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传承着乡土文化。这座深藏在大山之中的明清古村将会成为门头沟地区另一处原汁原味的别具特色的北方山地古村落。

    赞(33)

    收藏
    邀请
    邀请

    分享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2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胖哥 2016-4-21 08:08:20
    风险提示很到位。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唐朝 2016-5-2 15:45:31
    这游记走心了。点赞。桑峪村在抗战时期也有一段历史可歌可泣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