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痕迹 –- 记龙洲丹霞·镇北台·红石峡·碛口古镇·李家山三日行 (2)

相关目地的

    NO4. 舌尖上的记忆――靖边美食


    告别统万城回到靖边县城时已是华灯初上,放下背包和疯子一起徜徉在这座边城小镇的街道上,它的祥和繁华慢慢地扫净了统万城留在心底的沉重。靖边小城早已退去了革命老区的政治色彩和穷困标签,鳞次栉比的高楼、灯火通明的店铺、车水马龙的街道,欢快音乐中跳着广场舞的居民,无不洋溢出这个小城的从容安逸。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街景,真不知道我国万城一面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风格是好还是不好。

    《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电视节目播出后,美食旅行成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美食美景两不误亦是我的旅行准则。一边欣赏街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一边寻觅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唯如此才觉得不虚此行。

    靖边县在干旱多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带上,以林牧业为主。饮食文化融合了陕西、山西的面食与蒙古牛羊肉的特色,特色食材为羊肉、荞面和土豆,花样繁多。面食类有羊肉面、羊肉饸饹、羊肉稍子面、羊肉剁荞面等多各多样,光荞面的吃法就有荞面凉粉、荞面擦擦、荞面煎饼、荞面卷卷、剁荞面、荞面搅团、荞面饼子、荞面碗坨、荞面壳壳、荞面饸饹等等。靖边羊肉更不用说,其做法以炖为主,也兼烧烤。那纯正鲜美的味道收买了许多人的心,回程的途中,许多队友还对那里的炖羊蹄赞不绝口。而土豆也是各种美食中不可或缺的配菜,不仅炖羊肉中必配土豆,各种面食中的菜码也均有之,就连羊杂汤里也少不了它的影子。沙土地长成的土豆确实比我们日常吃到的口感好许多。

    靖边最有代表性美食当属羊肉剁荞面、水盆羊肉、炖羊蹄。小吃则可以尝尝碗坨和荞面凉粉,经猪肝酱调伴后,味道是否与别处的不同?饮料当属冰镇鲜酸奶,浓浓的奶香和超市售卖的绝对不是一个味道。

    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不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也反映出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去统万城的路上,我们在一家路边小店吃午餐,我点了份最普通的15元一碗的羊肉稍子面。端上桌一看太实惠了,碗大、肉多、菜码足,尽管早就饿了,任心里又如何想着不要浪费,却还是吃不净那满满的一碗面。看到菜单上有“羊肉稍子面(管饱)”字眼时,便询问店主,她说不够吃免费加面,几次都行,直到吃饱为止。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却折射出当地人的憨厚和质朴。

    小时候跟着大人去附近的农村赶集,集市上有很多买肉丸烧饼的小吃摊,肉丸汤几毛钱一碗,肉丸有数,汤随意加,人们就着肉丸汤吃几个烧饼是很正常的事,没人会因多加几次汤而怕被人小觑。我一直觉得这种现象是因为那个年代生活困难,见点荤腥都像过年一样,而今我忽然悟出,其实这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骨子里最质朴的善良和体贴,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善良,不露痕迹的体贴。

    短短的时间里,不可能尝尽各色美食,虽只品尝了有限的几种,那醇厚绵长的味道已深深印在脑海里,如果有机会再来靖边,一定要来一碗羊肉剁荞面,一只炖羊蹄,再加一杯爽爽的鲜镇酸奶,那样的人生才更加圆满。

    NO5. 历史的眼睛――明长城遗址靖边段

    第二天早八点,按计划从靖边县城出发去波浪谷。大巴车开出县城后,我便习惯性地看向窗外。早晨公路上车辆并不太多,一道黄土梁后电力风车远远近近的分布在广袤的黄土地上,三叶帆在风中时快时慢地转动着,我的思想也随之放空。

    忽然一块写着“明长城遗址靖边段”的大指示牌从眼前一晃而过,我神游太虚的思绪也随之一紧,同时,其他队友也看到了这块牌子,随即便有人打开轨迹、网络确认其真实性。当黄土坡上写着 “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的白色大字再次出现时,毋庸质疑眼前这道黄土梁便是明长城遗址了。

    出发前曾在网上简单地了解过靖边的情况,知道有段明长城在靖边境内,因其不在本次活动范围内,便没多关注,没想到它就在去波浪谷的路上,且一直与我们同行。有时候觉得,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只是这段长城的损毁程度还是让人唏嘘不已。

    据《靖边县志》记载:“旧治靖边营古夏州钨喇城也。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巡抚陆矩改筑新城欲呼新城堡。周围七百六十三丈二尺,高二丈一尺,楼铺二十座。隆庆六年增修,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砖砌牌墙垛口。”而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仅存一道两三米高的黄土梁,更像一处阻挡雨水的土埂,曾经威武雄壮的英姿早已被丢在风里,随时光远去了。

    靖边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坡的交界地带,环境恶劣。长城入靖边境后,基本在沙地的包围之中。由于常年遭受风沙侵袭及雨水冲刷,夯土墙坍塌严重,包砖也被人为拆毁,加之修路、取土、建筑、种植作物等人为破坏的普遍存在,如今长城被破坏的面目全非,墙体变为一道土坎,而烽火台已是一堆堆黄土,仅见轮廓。难怪极难辨认。

    随着车行路线,长城在这片黄色的沙土地上蜿蜒,偶然一个高高的黄土堆,那是曾经的烽火台。我抬头寻找太阳的方向,想辨别我们是在塞内还是塞外。当看到有的地方为方便行车被割开了豁口时,方觉得这些真得已经不重要了。清军入关的那一刻,长城已成为一道摆设。

    这段残破不堪的长城,更像一双穿越了历史沧桑的眼睛,看着时代的车轮一点点碾过。经历过烽火连天,鼓角争鸣的鼓噪后,它蛰伏于这片土地,静静地纪念着它的勇士和将领,默默地吟唱着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NO6. 岁月的指纹――波浪谷

    靖边县城到波浪谷20多公里,约需半个小时的车程。当大巴车驶离平坦马路,转而驶向盘旋向下的盘山路时,车里时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呼——太美了!其实,那不是山,是黄土高原。我们常常说黄天厚土,厚土有多厚,来这里看看就知道了。厚厚的黄土堆在一起,堆出了一座座高山,连绵不断,蔚为壮观。有人提议全队应合唱一首《黄土高坡》来应景,虽然大家终羞于唱出口,但我想,“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方还是东南风,都是你的歌……”的旋律已开始在许多人心里唱响。

    大家还未从黄土高坡带来的震惊中缓过神来,路边一处丹山碧水又引发一阵惊呼。虽然阳光领队说还没到景区,但还是顺应多数人的意愿,给了半个小时的游览时间。红山绿水固然美丽,当穿过高高的灰色牌楼走进波浪谷后,不难发现,这里仅是整个丹霞地貌的边缘上一个小小的角落。而波浪谷带给人们的视觉与心灵冲击,远不是一声惊呼可以代表的。

    波浪谷是一种红砂岩地貌,因被风蚀雨浸使得岩石上的纹络极像波浪而得名,也有引用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同为丹霞地貌的波浪谷之名的说法。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丹霞地貌地区之一。

    这是被隐藏在黄土高原沟壑里的一块处女地,是可以与美国大峡谷媲美的自然奇观。方圆几公里红砂岩形成的奇峰怪石,在周围黄土高原的衬托下,璀璨夺目,美艳绝伦。

    站在观景台上极目四望,那些山峦沟壑纵横交错,争奇斗妍,宛如一卷立体的图画。大气磅礴又不失玲珑巧心,色彩浓郁且不失唯美浪漫。大自然就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信手拈来,便是鬼斧神工之作。当天上的云层与之辉映时,光与影又变换出一组流动的色彩:有的地方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有的地方又像水墨丹青的写意,壮丽的景观美的令人窒息。

    每座山峰、每块石头,连在一起壮美,独立个体时又是千变万化,精彩分呈。看那一座座山峰,像犀牛,像苍鹰、像乌龟、像盛开的紫鸢、像深山的灵芝……; 而组成山峰的每一块石头上,无数岁月的痕迹深深印在的每一处角落。它们像流水、像波浪、像云朵、像海螺……大自然的神奇似乎激活了人们沉睡的想象力。

    当你脚踩着赭红的砂土,穿行在峡谷深处时,带来的更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两岸高高的石壁高耸入云,耀眼的红热烈奔放,岩石上变化万千的花纹写尽日月的沧桑。峡谷宽的地方可以跑马,窄的地方仅能放下一只脚。游人虽多,散在了这长长的峡谷中终是能找到一条无人打扰的安静之路。静静地行走在峡谷中,顺着蜿蜒的小道向前探索,仿佛穿梭在时间隧道里。用手抚摸着岩石上深深的纹络,如同抚摸着岁月的脉络,风和雨用百万年的抚摸才在这片红砂岩上留下清晰的指纹,粗砾的触感让心都有些恍惚了。百万年长吗?科学家却说这是一块年轻的丹霞地貌。永远长吗?这个世界上有永远吗?永远又有多远?今昔又是何年?时间在这里早已失去了记事的功能。人生百年,放到这片浩瀚的红砂岩里,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由此看来,人活一世,还有什么看不开?放不下的呢?

    而那一湾将波浪谷拥入怀中的碧水,像一只温柔的手,抚去高原峡谷少许沧桑,为其增添少许柔美。高峡出平湖的奇迹出现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坡之上,却也并不突兀,人与自然也能这般和谐相处。

    波浪谷刚发掘出来,已有被破坏的迹象,如何开发、如何保护是一个考验管理者智慧的问题。而作为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也要多一份虔诚和自律,不要为满足自己的一点私欲,让这片红砂岩美丽的容颜过早的衰败和消失。百万年的沉积,却经不住你片刻的破坏。



    龙洲丹霞地貌风简介(以下资料来自龙洲丹霞官网):

    龙洲堡的修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叫石堡寨。当年为抗击西夏,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曾亲临抗击前线,石堡寨又名范仲淹哨马营。到了后来的明朝、清朝,均对龙洲堡进行过维修。1935年靖边解放,而龙洲则被民团凭借闫寨子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直占领着,到了1941年,龙洲解放。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龙洲丹霞地貌被当地人称为“红砂峁”,后来被一些摄影爱好者称为“波浪谷”,它与亚利桑那州的波浪谷是有一定区别的,我看到亚利桑那州的波浪谷在红色之间加有白色线条,红白相间;而靖边的波浪谷则以红色为主。这种红色的石头在学术上被称为“砒砂岩”。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每一代、每一纪,气候、生物、地壳的风云际会,都在砒砂岩的岩层中绘上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红色的泥岩和碎屑岩,是古海洋封闭为内陆盆地、大地上以蕨类植物为主时沉积而成;同是红色的陆相红泥岩,是气候更趋干旱炎热时,继续沉积的巨厚岩层;砒砂岩区是自然界中风蚀与水蚀的过渡区,再加上重力侵蚀和人为侵蚀,各种侵蚀力不仅在空间上复合作用,而且在时间上交替影响,一年中每一季节都有较强的侵蚀现象:春季万物解冻,岩体的水分不断蒸发,冷热变化,裸露砒砂岩的斜坡岩体不断剥落;夏、秋季时水蚀又开始发挥作用,尤其是79月,水力和重力二者合力,在坡面上切出一条条沟壑,而侵蚀下的泥沙又在沟坡上重新堆积;冬季至第二年春季植被覆盖度低,狂风就像一把刻刀一样直接在裸露的岩面上雕刻,尤其是45月,风力侵蚀最为严重。不断的侵蚀“雕琢”,使得砒砂岩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有的像流水、有的像云朵、有的像陀螺,宛如一个极具特色的地质公园。(参考《中国国家地理》“黄河砒沙岩”)

                                                   写于2015年5月7日晚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5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水 2015-5-8 11:32:24 查看全部
    写的好美,感同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后阳光 2015-5-8 11:51:27 查看全部
    又是一篇大作已作收藏不错的回忆,已呼吁大家送鲜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木子一 2015-5-8 11:52:52 查看全部
    看一遍意犹未尽连看数遍真心的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不言 2015-5-8 12:31:28 查看全部
    笔者的确用心而写,沉静的心绪,细腻的言辞,更有深刻的理性。再收藏,期待你的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国瑞中国 2015-5-8 12:49:42 查看全部
    地质,历史,美食,人文。。。
    包罗万象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