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痕迹 –- 记龙洲丹霞·镇北台·红石峡·碛口古镇·李家山三日行 (1)

相关目地的

       一个人,一个包,一段旅程,一路风景,或结伴,或独行,在变换的空间里体味不同的人生。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看过多少名胜古迹,而在于出发前你心中对那些名胜古迹有多少的期待;不在于你看到了多么美轮美奂的景致,而在于哪些触动了你的情怀,哪些带给你心灵的震撼。

    2015年五一小长假跟随月下门的雨后阳光和小手领队从陕西榆林红石峡、镇北台、统万城、龙洲丹霞·波浪谷、山西碛口古镇及李家山,一路走来,横穿四省市,跨越数亿万年,仿佛在时间隧道中来回穿梭。一砖一瓦、一山一石,无言地诉说着朝代的更叠,民族的兴衰、城市的变迁。沧海桑田,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往昔的风流人物,只留下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和传说,城市的繁华鼎盛也早已随风而去,如今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让人唏嘘。而龙州丹霞的赭红,则又给人一种岁月沉淀后的厚重与过尽千帆后的宁静和释然。我们抚摸着历史的痕迹,感知岁月之沧桑,看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体会着心灵与自然的碰撞。

    NO1. 塞上江南――红石峡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一路上我们即能看到黄土高坡的风貌,也能体验到沙漠的风情。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区北约5公里处,因为山上都是红色石头,故得名红石峡。

    景区以石窟群和摩岩石刻群著名。入口处挺拔俊秀的角楼,是整个景区标志性建筑。门洞上方“红石峡”三个字遒劲飘逸,为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遗墨。王森然先生生前在榆林中学教学、传播新文化,是刘志丹烈士的导师。穿过门洞,沿台阶而下,浓浓的文化气息扑满而来。峡谷两岸赭石林立,石窟群和摩岩石刻交错分布于半山腰,一条狭窄且悠长的甬道将其串连起来,紧凑而有序。据介绍这里各类题刻、碑帖200多处,多为明清作品。我沿着山体寻找着左中棠、马占山等人的墨宝,那些残缺不全的匾额很让人心疼。

    山体为沙岩结构,石刻损毁十分严重,一部分为自然风化,一部分是人为破坏,许多碑帖已不能完整认出。石窟也是如此,许多洞内已经空空如也,即便如此,洞顶或洞壁残留的雕塑也遮不住它的精美。现存的石窟内供奉着诸多神仙和菩萨,这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变通性,正是这种吸纳和融合,虽经历上下五千年的风吹雨打,全世界唯有中国文化源源不断的传承下来。而我们对文物的保护做的少之又少,每每看到这些残破的古迹,除了心痛,也只能在心底一声叹息。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清澈的榆溪河从峡谷中间穿谷而过,金色的沙滩、青翠的垂柳、雕梁画栋的凉亭、前后的石拱桥和大吊桥与高耸的角楼、星罗棋布的石窟、石刻交相辉映,一派塞外江南的风情。

    红石峡景区占地面积不大,恰又赶上维修,只开放了榆溪河下游部分,我们一个小时的游览时间,基本上感受到了其精华所在。这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小小园林,值得让榆林人民捧为掌上明珠。

    NO2.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出红石峡几分钟的车程,便是镇北台景区。

    榆林在战国时为秦国地,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归属上郡,是我国最古老的三十六郡之一。地理位置决定这里是汉族与游牧民族历代逐鹿之地,是重要的边城要塞。镇北台遗址则记录着这里曾经烽火刀光,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镇北台景区也在修葺,新修的大门和里面在建的建筑群与沧桑的镇北台放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不仅破坏了原有建筑的美感,在建建筑的粗制滥造与古建筑的厚重精致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物保护不是砌墙收费了事,也不是大兴土木那么简单,尊重历史,最大程度呈现文物原貌和原始环境才是文物保护的较高境界。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全国范畴的历史遗留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圆明园是否要重建的全民大讨论,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之,保持原貌方为明智之举。而我们所要做的,应是最大程度地维护其现状,不让它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陈旧和破败。文明的传承不应在我们的手中断裂,保护好它们并把它们完好地留给子孙后代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子民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景区内的新建筑群本已消磨了我们大部分兴致,最终门票经济成功的阻碍了我们参观的步伐。全队人员在大门外与镇北台合影后便启程赶往下一个景区,镇北台是整个行程中花费时间最少的一处景点。

    镇北台简介(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林镇北台建于1607年,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占地5000平方米。第一层高10.20米,第二层高8米,第三层高4.10米,第四层高4.40米,台北额题“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巡抚涂宗所书。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每层有石台阶可登远望。

    镇北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平面呈正方形,高四层,内筑夯土,外砌砖石,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总占地近5000平方米。第一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四面围以墙垣,内墙高5.5米,外墙高10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石马道。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NO3. 废墟上的国都――统万城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当你看到希腊和罗马和谐、完美的古建筑时,你会为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感到震惊。而我看到统万城遗址时,心中却徒然生出凄惶悲凉之感。那是一个失去灵与肉的城市,梦想和记忆早已葬送在1600年前的风沙里。白色的废墟,那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面对时光流失、时代变迁时无可奈何;高高耸立的白色墙垛,那是这座都城对过往岁月怀着的无限眷恋;而墙体上千疮百孔的风洞,则是匈奴这个马背民族风吹沙响时悲怆的绝唱。

    我们到达统万城时已是半下午,多云的天气使天空略显灰暗。我慢慢地走近这座废墟上的国都,仰望它千疮百孔的身躯,轻轻抚摸它残破的容颜,只为想听一听它在这上千年里无言的诉说。我沿着风化的只剩下白色土堆的城墙前行,绕墙一周,只为体会一下它在这上千年里孤独和绝望。

    当我伫立于城堡的东边,看着西边弧形的天际线上即将落下夕阳和天空飘着的几朵白云时,远处的白色墙垛与近处的荒草树木离天际都那么近,近得好像它们都在一张水平的画里。远离如织的游客,这里很安静,安静得能听到风的声音,我的思绪也随着风慢慢走远,一幅幅画卷在脑海里徐徐打开:时而水美草丰,牛肥马壮,胡笳顿挫,羌笛悠长;时而狼烟滚滚,战马嘶鸣,尸骨遍野,残垣断壁;时而蒙汉交好,街井繁华,人声鼎沸,鸟语花香…… 但终究它没有抵得过时间和风沙双重敌人,没落了一座城市,也没落了一个民族。徒留下一座白色的废墟,引得后人无数次扼腕与叹息。
       
        统万城遗址简介(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统万城位于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西城为当时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垣外侧建马面,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城内中部偏南有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郭城南北垣情况不详,东西垣相距5千米,但遗迹遗物很少。

    统万城——繁华了五百多年,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城的兴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及其农耕文化的交融;作为陕西省和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万城内珍贵文物众多,是研究匈奴民族等多方面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物资料,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统万城建筑形式独特,用三合土筑城并修筑马面,高大的多层悬挑式角楼,利用马面空间作战备仓库,在建筑筑城史上具有重大价值;统万城是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它的兴衰反映了当地人地关系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城址周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统万城是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民族)、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城市、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统万城建城传说:
    公元406年,一直想图谋东山再起恢复匈奴政权的赫连勃勃,杀死了岳父莫奕于,率兵北上,来到了统万城所在地,被这里的景色和重要的军事位势所吸引,不禁赞叹道:"美哉斯阜,行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于是,在这里开始建都。据说在筑城的时候,每筑一段城墙就用铁椎扎一扎,扎不进去有奖,扎进去就杀工匠,然后拆了重筑。统万城是用一种三合土建造的,因而整个城呈白色且坚固异常(这也是当地百姓称为“白城子”的原因)。这种三合土在现代建筑中仍然大量使用。统万城的建造不仅建筑需要严格的程序,就是建成后的繁糜程度也是超出平常人想象的,真正的古城是近10万民夫整整干了5年才竣工的。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这个把几乎一生的时光都投进了战争的匈奴领袖,病死在统万城里。 两年后,北魏太武帝带领军队再次攻夏,一举攻破统万城。 北魏攻占统万城以后,光从城中获得马匹就达三十万之多,可见1538年前,这一带是怎样的富庶。


                                                        写于2015年5月5日晚

    赞(45)

    收藏
    邀请
    邀请

    分享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9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后阳光 2015-5-5 23:54:01
    文采真棒细细品味真的是很有味道,随着你的文字感觉我又重走一遍,只有站在城墙上才能体会到历史的时光隧道随时有可能向你我他开启.谢谢您的文章,看来还有碛口古镇和波浪谷丹霞的连载,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低碳姐 2015-5-6 08:28:02
    太文艺了,强烈点赞,看这文字觉得自己玩的好粗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J20091231绿萝 2015-5-6 08:50:01
    太赞了,我这没文化的人都不好意思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yz 2015-5-6 11:26: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加冰 2015-5-6 16:58:13
    做记号先 慢慢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丹橘树 2015-5-7 08:27:46
    我去过镇北台,突兀的一个现代建筑,借长城的名声招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不言 2015-5-7 08:59:03
    绝美文章早已收藏,期待下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水 2015-5-8 11:31:40
    好文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肖遥 2015-5-8 21:01:50
    读日志,长知识,大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