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灵山——记09·5·28-29灵山行

相关目地的

    一直走 2015-4-29 21:49:22
    一马出京是平川,
                         灵山只隔数重山。   
                         百转千回虽辛苦,
                         一过灵山上高原。
                                      ——题记
                         东灵山
    白色面包车载着12人的小队一路疾行,车内一片欢声笑语。109国道距城25公里处出现了三家店水库,水光潋滟、青山倒映。车从这里进入了北京三大峡谷之一的官厅山峡(永定河峡谷),一路峰回路转、清流不断。里程碑107公里处,车过灵山东侧脚下的齐家庄开始向小龙门林场爬升。升至海拔1700米、北京与河北分界线的垭口后开始下降,约10分钟后车停121公里里程碑处,下马威到了。此时天空落下零星小雨,队伍在这里整装准备上山。下马威地处 灵山西侧属于河北逐鹿县,从这里登灵山因比前山更具挑战性且可以省去景区门票 而受到登山界的青睐。这里海拔约1350米,我们今天的目标就是从这里登上海拔2303米的北京第一高峰—灵山。所以叫它东灵山是因为在它西边不远河北境内还有一座山叫西灵山。
          10时,队伍出发。下马威真是名不虚传 ,一道百余米的上升以70度左右的陡坡面对着我们。一边艰难上升,一边回看西边的山川:灵山是北京西部最高也是最后的一道屏障,灵山以西就属于延庆-怀来盆地了。晴天时在这里可以看到盆地南缘的河北第一高峰-小五台山,去年夏天曾经登上那座山的顶峰。今天有雨,小五台隐没在云雾中已是一片茫茫皆不见。俯瞰山下,依稀可以看到盆地底部的道路走向,那里海拔在500米左右,已属于我们国家沿海平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第二台地黄土高原。
          下马威以上,队伍开始穿行于一千五、六百米的灌木林带,雨也开始加大。待走过一千七、八百米的白桦林带,山脊上突然涌起大片的云雾。这雾来的是如此之猛、如此之浓,以致后面一段的行程我们始终看不到灵山主峰,最终在雾中登顶。最是高山草甸美,雾里看花别样情。2000米上下林木消失,进入了高山草甸区。这里童山青青、芳草连天,怪石嶙峋、山花点点。14时,全队登顶,休息、吃饭。
          下山的过程是与凄风苦雨相伴。高山雨中的劲风吹在身上感觉很冷,山上的游客不多,不少以游客为生的牵马人穿着军大衣在路边蜷作一团,偶见他们取暖的余烬在冷雨中冒着青烟。17时,队伍已进入山脚下的农家院坐定。农家院坐落在灵山脚下河北与北京交界的河北一侧,由逐鹿县苇子村一带的村民经营。这里海拔1500米,北去不远就是我们明天要攀登的北灵山。
          此时 天已放晴。高山巍巍、牧草青青,夕阳山外、牛羊怡然。沿山谷看下去,几里路外的苇子村清晰可见。大家不禁被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美景所陶醉,赞叹连连。晚上,在男士大屋中饮茶聚谈甚欢,陶然吹雪带来了专业茶具显出品味的不凡。很冷,多人拥被而坐。由于第二天要早起,九时乃散,屋外,一弯新月正斜缀天边。

                   北灵山
      
        次日5时起床。红日东升,山风吹得正紧,风掣红旗不卷。近7时,上山,一小时后 到夏子遇难地。
    斯人已作白云去,
    此地空余玛尼丘。
    白云一去不复返,
    玛尼堆处空悠悠。
    绿野有人说旧事,
    青山无情迎新游。
    春风又绿北灵时,
    不见夏子使人愁。
    两年前,23岁的夏子在北灵山寒冷的深夜耗尽体力死去,户外界的朋友们在她逝去的地方垒起了高高的玛尼堆。如今这里芳草鲜美,不远处俊秀的白桦林那雪白的树干和绿色的树叶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那么柔和。陶然吹雪在忍住她的悲伤,山坡下却传来另一支队伍的欢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渊明的诗说出了一种世间常态。
        继续上行,队伍开始翻越那道被称为“无名二”的山脊。如果我没有搞错,我们应当是从这里重新进入了北京界。在接近山脊不远处,后队因一名队友出现不适不得不停下休息处置,约20分钟后待我们登上山脊时前队已不见了踪影。在此休息观察 十几分钟,确定刚才不适的队友可以前行后,后队开始下降去往“无名一”。然而此时我们却不知道,前队早已离开正确路线而沿山脊走向北面的山峰并在那里坐等我们。待到达“无名一”仍不见前队时,前后队开始通联。这时我却犯了一个错误:认为前队就在前面不远而一人离队去寻找。这个错误让我付出代价并给队友添了麻烦。离开后队后因急于找到“前”队而一路下降很快,一二十分钟后感到不太对也听到身后呼唤。由于有路上脚印的误判,想赶快找到前面队友用他们的手台回告后队,于是大声回喊后继续下行。10点10分,下到离落叶谷上边不远的防火道边。这里有户外救援11#标牌,路上停着一部轿车,足迹在这里消失。上一次走过这里是反向,现在发现不知该怎么走。探路。在向公路两端和谷底三个方向探寻40分钟无果后决定打电话。好容易找到有信号的地方却无人接,电也将尽,想了想,决定回身上山——山上有自己人。回到12#标看到对面山坡上洁白的羊群,好田园。在这里再次眺望黄草梁方向,明白了公路向右是去落叶谷。此时手机突然响起,是陶然,只是信号仍然不稳。再次接通后赶快利用有限的机会联通了手台——我的手台因频段甚窄一直没有和大家联通。想想我们后队4人有三部手台,而我独自前行时竟然和他们失去联系真是很蠢。而这一切又基于对前队去向的误判没有想到事物变化的多种可能,也是我不能原谅的错误。现在已知大队都在我的身后,于是上山去迎接他们。在1575米的13#标附近重新会合大队,郑重的向大家道了歉。
         11:30,随大队再次到11#标的公路边。因风大几次找不到适宜吃饭的地点遂继续下撤。12:20离开海拔1415米的落叶谷路口,至此我们已经翻过了北灵山。今天在这个路口竟然看到停着几部越野车,几个爱冒险的家伙成功的把车从北灵方向开了下来。据说已探好了路,下一步是把车开上黄草梁。

                                               龙门沟
         龙门沟是灵山脚下一条东西向的大沟,长约20公里,沟东口下接由灵山东侧大断裂带形成的西奚古道直通沿河城。队伍离开落叶谷路口后沿山路急剧下降,这一段大家走的很小心。1点左右道路趋缓,前方出现了榆树湾村,队伍在此休息午餐。
         榆树湾,一个很美的名字,它也曾经是京西古道上一个重要的村庄。这里曾经有几十户人家,村子不大却扼守着一个重要的三岔路口:南上黄草梁,西去麻黄峪,东接沿河城。巍巍太行山间有着无数通道,连接起平原和高原。除去有名的太行八陉,这里就是一条。为了防备蒙古骑兵由此突入北京,明朝政府在其南面的黄草梁修筑了七座楼长城,其东面的沿河城也驻有重兵。榆树湾周边的山岩也有特色,层次分明的沉积岩显示着沧海桑田的宏伟力量,两山夹峙林木接天也带给我们一种深山峡谷特有的美。如今这里已是人去村空,遇到一个放羊人赶快抓紧和他交谈,知道麻黄峪距此只有8里路。站在那个路口向西眺望良久,想着有一天一定要从这里走到麻黄峪去。
        下午2:30,队伍离开榆树湾,走入龙门沟。不是第一次踏入这条沟,但却是第一次在这个季节走。和前两次冬季行走龙门沟留给我的荒凉印象不同,夏季的龙门沟则是满目葱茏,尤其是它的上半段更时有蔽日的林荫。从道路看,沟的上半段地势下降较急,路也崎岖不平不能通车;下半段下降趋缓,可通越野车,两段的交界点是一个叫八里石塘的废村。龙门沟的缺点是没有水,因此不像灵山脚下另一条有水的沟—龙门涧那么有名.进沟不久,后队传来有队友脚崴伤,全队因此放慢了速度,这倒给了我们一次慢慢品味这条沟的机会。喜欢静静的感受自然、欣赏自然。我们是大自然的儿女,理当喜欢它。也喜欢和伙伴们在行走中倾心交谈——谈论自然、谈论人生。能和朋友坦白真挚的谈论一切,“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不亦乐乎?途中遇到刚刚落地的小羊,羊妈妈身上还拖着胞衣就开始给小羊喂奶。路过一个小羊的幼儿园,一群小羊等着暮归的妈妈咩咩叫……龙门沟口的一线天里新修了两个碉堡,这应当是和平西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文化有关。不过这碉堡修的实在太惨,只是在多层板外裹了一层薄水泥,而且水泥也已经开始脱落。
         傍晚六点半,我们终于走出了龙门沟。这里海拔400米左右,从中午离开落叶谷路口算起,我们沿这条大沟又下降了约1000米。感谢同行的每一位队友,感谢和你们在风雨中一同翻越了两座大山,感谢和你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09·6·2  ( 3126字)
    补遗
    6·6(周六)再次登上北灵山。这次搞清楚了一个问题:那天当我们4人后队登上无名二而前队登上北面山峰(北灵主峰)时不能说他们走错了路,事实是两队下行的路线在下方几百米处就会合了。问题出在两队都以为自己走的是唯一的下山路,结果他们在山上等我们半小时以上,我们却认为前队已走远而去追赶。

    队友陶然、一卉的游记、照片http://www.niwota.com/submsg/6719593/
    队友小白相关游记、照片链接http://www.niwota.com/submsg/6718169/

    赞(25)

    收藏
    邀请
    邀请

    分享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4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玻璃玉籫 2015-4-30 17:35:54
    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碧水长空 2015-5-1 00:10:40
    非常欣赏一直走老师的游记,山川地理、人文逸事、风土人情,水乳交融于洗炼的文笔中,颇有几分于秋雨散文的味道。非常期待有机会再与一直走老师同行(去年深秋曾一起走过京西古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直走 2015-5-1 13:41:33
    碧水长空: 非常欣赏一直走老师的游记,山川地理、人文逸事、风土人情,水乳交融于洗炼的文笔中,颇有几分于秋雨散文的味道。非常期待有机会再与一直走老师同行(去年深秋曾
    谢谢鼓励!有机会再同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yz 2015-5-2 22:28: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