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老北京的城防风景(转载)

相关目地的

    浪漫 2014-10-25 23:46:52


      曾经遍布北京的碉堡,大部分是日军修建的。
         北京至今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近800年的建都史,初中课本上对北京地势的评价,叫做“北依燕山,南控平原”。而对于古代的中华大地,北京已是中原文明的最北端,翻过太行山——燕山山脉一线,便是少数民族统治地区。于是,无论建城与定都,这京北的山脉,便成了防御要地。
        沿山而起的长城和碉楼,便是最好的证明。历朝历代几乎都修建过京北的长城,甚至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翻越长城统治中原后,甚至也要修筑长城,防御北方新崛起的民族。
        遗留至今,一些长城的城墙因年代久远消失,然而碉楼,却因为独特的结构和瞭望的战略用途,得到了些许维护,比长城保留得稍好一些。从燕长城到明长城,串起那些碉楼,便串起了北京这3000年的城防历史。当然,另外一种城防设施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就是抗日战争时间,日军在北京大量修建的碉堡,它记录着北京城那八年屈辱的历史。
        古北口碉楼
        东北抗契丹 西北抵突厥
        古北口自古就是北方进京的重要路口,几乎是必经之路,自然也是用兵之地。开车走在101国道上,远处能看到两道长城,一道是北齐时期修建,另一道是明朝修建。慕田峪、八达岭,这些长城大都是明朝修建。
        不过这么说其实并不准确,拿慕田峪来说,一般认为就是从北齐时代开始修建的,明朝徐达元帅重新督建了,留下了今天的雄关。而其他的“野长城”,不过是今天旅游开发没有将其圈起来收票罢了,若论地势与功能,谁也不比谁差。
        至于如今能看到的长城,最古老的当属古北口镇“双长城”南线的一道北齐长城。尽管对于北京境内的长城年代,史学界对于某一段的年代略有争议,但保存相对完好且被广泛承认的最古老的长城,便是这里。北齐以长城为屏障,东北抵契丹,西北抵突厥。
        位于古北口这个碉楼名叫“大花楼”。101国道即将进入古北口隧道的地方,有个明显的指路牌。顺着指路牌走不了几十米就来到了山脚下,山脚下的亭子里是抗日战争古北口战役的纪念碑。亭子后的一条小路,走上10分钟,就来到了大花楼脚下。比起那些练兵的碉楼,这实战的大花楼可以说是雄伟多了,两层楼高,里面足能容下二十来个人。
        只是这碉楼入口处就位于中间的地方,四面并没有修筑如碉楼般石料的楼梯,好在有一架铁楼梯立在外面,但明摆着,论岁数这楼梯给碉楼当孙子都不够格。许多到此的网友怀疑,作为防御工事,如同烽火台的碉楼作战时怎么进去呢?
        碉楼的四面都有如普通房屋的窗户,您住在30层楼上,能从西城区看到海淀区,算是了不得了吧,可站在这个北京的碉楼上,随便一放眼就到河北省承德市的滦平县了。难怪它是北京的北大门。
        走在碉楼旁,冬天的北风吹散了天上的云彩,下午的阳光给群山罩上了些许暖光。放眼山下,是古北口镇、蜿蜒的潮河和远山上的长城。
        附近的餐馆店主,早已见惯了这一幕,聊起站在山上的感受,老板娘还颇为平静,“你们这样的属于比较正常的。前些天,有一帮摄影爱好者来那个碉楼上采风,他们拿着相机给我看照片,每个人都是站在碉楼前,迎着太阳指点江山的。”
        来古北口旅游的人不少。天气好的时候,“还常常有人来拍婚纱照呢。”餐馆大婶说。
        西落坡碉楼
        金长城遗迹
      西落坡村碉楼(据悉,现在的雕镂已经经过修新)
        西落坡村位于京西古道旁。金代建国于东北,灭辽后正式入主中原,然而随着北方蒙古族崛起,金代也不得不在今天山西至辽东修筑了长城。
        至于西落坡村的碉楼,从地理位置看,虽与边界距离较远,但毕竟这里也是京城的西大门。碉楼所处的位置,除了观测京西古道,也能俯瞰北面的整个村落。碉楼前的介绍写着,这座碉楼底部的地道,与“大寨”相连。这大寨,如今也是一个村里的景点,有传说,当年北宋徽钦二帝,就被囚禁在这里。不过也有不少人指出,按记载,徽钦二帝囚禁地并非这里,这里顶多是个押运途中的“中转站”。
        这座碉楼就在村中小路北边,与小路之间隔着一道墙。若想来到碉楼下面,需要进入一个居民院。不过记者刚走进院子,就被一位老爷子拦住了,劈头盖脸一顿数落。记者又是掏证件又是递名片,无奈老人一口咬定,“得有镇政府的证明才让你进。”
        无奈,记者爬上墙头,从那里向里面望了望。大概10米高的碉楼,除了靠近顶部有个通风口,朝南的一面有两个铁皮烟囱粗细的观察孔。碉楼下面便是老爷子的后院,围绕着碉楼堆积着不少木柴。
        香山碉楼
        乾隆爷的演武场
      正白旗村碉楼
        北正白旗村,位于香山南路西侧。据记载,乾隆年间,四川土司武装挑起事端,乾隆设立西山锐健营,练习云梯作战。为了模拟攻取土司的碉楼,西山一带建设了不少碉楼。
        究竟是先有人们聚集居住的村落,还是先设立了军营,进而带动人口在此定居,已难查证。但正白旗村的老人们说,至少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村子的规模和人口扩大了很多。难怪,曾经得说是远郊的西山,如今已被六环路围在了里面。
        这碉楼算到现在已有大约250岁,得算是村子里最老的家伙了,据记载,曾有四座碉楼位于兵营印房(掌管都统印信,办理章奏文移,协办各项事务,并兼管恩赏银库事宜)的四角。若是在城里,就算没有售票处、铁栏杆,至少也得立块牌子写清楚它的传记;然而在这里,它就是小煤棚后面的一堵山墙。
      碉楼旁的房屋只是一间平房,不过5米高的碉楼比它也高不了几十厘米。房屋算起来至少得有十多平方米,而碉楼的底座不过是两米多见方,乱石摞成的外墙已被水泥溜缝加固过。四面墙的每一面都有小窗口,但是都已经被堵死,而碉楼并没有入口。
        “从来没听说过这里能进去人,几十年前我刚来到这里,这碉楼就是个死膛的东西,也没听说过有地道能进去。”村民们说。这“死”家伙,只是在顶上长着一头能变色的“头发”,到了冬天自然是黄色的。
        香山一共有多少座碉楼?在1982年的本报上,曾有四季青公社社员,根据记录和走访提出意见,共有68座。除了正白旗村里的几座,附近的北京植物园等地也都有遗留,并被修缮和保护。虽说记载挺明确地说这里是乾隆练云梯兵所建,但在居民嘴里,这些碉楼有着另外的用途,那就是“镇物”。
       “镇的是这个国家,得保住他的位子。有这镇物,北京出不来皇上,也就没人跟他争天下。”住在路口的一位先生说,“什么练兵的,别看那书里瞎写,这就是镇物。咱海淀风好水好,出的粮食是专供,水也是自古就给皇上喝的。这地方人杰地灵,能不镇着点吗?”

    赞(36)

    收藏
    邀请
    邀请

    分享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4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猪手黄藤酒 2014-10-27 10:06:12
    历史感强啊!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滴水 2014-10-27 15:37:27
    功课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山林清风 2014-10-27 17:11:46
    北京至今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近800年的建都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信手拈来都是一部讲不完的故事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漫 2014-10-27 18:58:12
    山林清风: 北京至今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近800年的建都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信手拈来都是一部讲不完的故事书。
    嗯。参加活动的时候,如果能了解一点历史,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