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 兴化地图

兴化亮点

阳山夕照

“阳山夕照”,是兴化自明洪熙元年(1425年)以后,先后定名的“昭阳十二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景观之一,也是兴化历代文人墨客及广大市民最为寄情的景点。它是古昭阳的历史见证。

三闾遗庙

“三闾遗庙”遗址位于大南门城外城南小学校区内,是一组由前后三进主殿及东西配殿构成的东临沧浪河的唐式寺庙建筑群。

木塔晴霞

图:木塔晴霞

被列为“昭阳十二景”之一,距今已有近1200年历史的“木塔晴霞”,位于兴化城东约30公里处的与古镇唐子(今昌荣镇)相连的木塔寺村,为兴化地区仅次于“阳山夕照”的古老景观。

景范明堂

图:景范明堂

景范明堂,亦名景范名堂,又被称为景范堂、四知堂、畏知堂。遗址位于市政府大院内的人事局大楼(原兴化报社大楼)南侧不远处,是一座并不十分高大轩敞的宋代单檐、斗拱、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典型衙署建筑。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至1162年),兴化知县黄万顷在将县衙西扩时,按照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至天圣六年(1028年)担任兴化知县的著名政治家范仲淹“退而省其私”的县衙署(明代改为“县丞署”)二堂格局建成一座厅堂,为勉励后任官员以范公为榜样,弘扬先忧后乐、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故将此建筑命名为“景范堂”。

沧浪亭馆

图:沧浪亭馆

北宋天圣四年(1026 年),时任兴化知县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城南的南溪(今南官河)与向北流经城区的沧浪溪(今沧浪河)交汇处──花园垛对岸(今城南小学南侧“沧浪河公寓”范围内),砌成南北长约300米的砖石驳岸,并在岸边建筑了两座高大轩敞的凉亭和连接“双亭”的瓦卷回廊。以及门厅、轩厅、客厅、斋馆、轿房、马厩等配套建筑,同时在其周围广植幽篁、兰草,构筑假山鱼池,作为迎来送往各级官员的码头、驿站。文人雅士和平民也经常到此赏景游玩。因此,这里便成为兴化第一处公共园林和文人园林。此园林历史悠久,比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的江南现存最早园林——苏州“沧浪亭”早19年。

玄武灵台

图:玄武灵台

位于海池河畔的“玄武灵台”景区,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这是兴化城内最具规模的一处人文景观,拥有700多年历史。

胜湖秋月

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得胜湖,犹如一颗硕大无比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兴化城东约6公里处。由于该湖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古代水战场于一体,历史上为兴化及其周边地区市民百姓、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览、凭吊、讴歌之地,因而被列入“昭阳十二景”之中。

东皋雨霁

明洪熙元年(1425 年),一个雨过天晴的春日,时任翰林侍讲的高谷,信步来到东城外大尖、小尖及向家垛、吉家垛、李家垛(向、吉、李三垛相连,旧址为原拖拉机厂厂区及周围地段)一带踏青赏景。只见麦苗青青的隔岸、菜花黄黄的高阜、秧苗绿绿的水田、农夫忙碌的身影和“漠漠水田白鹭飞”的戏闹场景,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高谷被眼前的田园风光陶醉了,即兴赋诗道:“积雨如膏土脉滋,春来民事颇相宜。一犁已足三农望,十室何忧八口饥?宿麦渐看青遍野,新秧初见绿盈池。天恩穆穆民何有?鸿雁凫 总不知。”于是,他根据西晋辞赋家潘岳《秋兴赋》中“耕东皋之沃壤兮”、春秋时楚国文学家宋玉《高唐赋》中“风止雨霁,去 无住所”以及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将上述景点再次命名为“东皋霁雨”。

龙舌春云

古兴化城的地形,极象一条巨龙横卧在莽莽苍苍的水乡泽国之中,北城外如“龙尾”,东城外似“龙头”。在“龙头”上,“小尖”一带为上颚,“大尖”一带为下 颚,而“小尖”与“大尖”之间长达500 多米喇叭状的龙津河(今龙津河市场及以东区域),则似巨龙张开的“嘴巴”。龙津河中有一南北窄、东西长的垛子,酷似巨龙口中的舌头,故龙津河又名“龙舌 津”。“龙嘴”东南隅车路河及东北侧的白涂河,又恰拟“龙嘴”上两根颤动的“龙须”。两根龙须之间,漂浮着许多生长四时瓜果蔬菜的隔岸、高阜、垛子,四周环绕蛛网般的沟、港、河、汊,在阳光和水气蒸发下,形成既像从“龙嘴”里喷发出的“龙涎”流光溢彩,又如万里蓝天变幻莫测“春云”景象,不仅奇特,而且十分迷人。

南津烟树

上官河是流经兴化城东及城南市区的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要河道。自东门泊向东的水路为车路河,向西经长安大桥,沿原水泥制品厂南侧(今“金花园公寓”)拐弯往南由昭阳桥、五里大桥至陵亭阁(今临城镇老阁村)的水路则为南上官河,即南官河,古时称之为“南津”。

十里莲塘

图:十里莲塘

“十里莲塘”景区位于兴化城东车路河以南、姜兴河以东、渭水河以西,即今垛田镇沙甸村以东、林湖乡戴家村以西及垛田镇南腰村以北一带区域。景区内河流纵横交错,垛岸星罗棋布,癞子荡、旗杆荡、高家荡、南荡等大小湖荡及一处处名胜景观如珍珠、翡翠般点缀其间,景色十分秀丽。

两厢瓜圃

由东门泊沿车路河两岸(两厢)向东5公里至林湖戴家村,向北沿上官河折弯东流至白涂河畔王横村,向南沿兴姜河达南腰舍,这方圆30多平方公里地带,便是称为“千岛之乡”的垛田。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垛田人民为战胜旱涝灾害,用汗水和心血造出了一块块既便于排涝,又利于浇灌和运输的“隔岸”。这里,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特别适宜瓜果蔬菜的生长,是兴化及周边地区百姓的“果盘子”、“菜篮子”。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