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访古

相关目地的

        登大峪山,吃正德春饼,穿越大明二百年,共话明朝那些事。明十三陵,这么成熟的旅游线路,跟着户外驴友却走出了不一样的体验。

        3月4号,又起了个大早,赶往德胜门公交站参加月下门组织的徒步十三陵的活动。我比约定的时间早到近一个小时,便先行乘872路到定陵等大部队。下车时偶遇三名队友,我们四人便结伴在定陵等候。

        目前正值旅游淡季,早晨的定陵极为冷清,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进出景区大门,却越发衬托出定陵广场的萧瑟。

        将定陵的汉白玉古桥、无字碑反反复复看过几遍之后,我们便坐在游客中心看十三陵的影视片。片中介绍了十三陵的历史和概况,并详细记录了定陵挖掘和保护的全过程。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埋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截止目前,已开放为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但由于当时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和特定历史时期,定陵出土的棺椁和文物均未得到有效保护,损毁惨重,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新文化运动、破四旧和文革,是思想进步还是文化之殇,没人说得清。但它们却真真地割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无法愈合的疮口。每每到一个明明已经存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城镇或古村落,却寻不到一点古文物的时候,心底总会涌出无尽的悲哀。为这些消失的古文物悲哀,也为再也看不到这些古文物的自己而悲哀。

        10点多,终于等来了大部队。笑队指向定陵后面山顶最高处的瞭望塔,那便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目标——大峪山瞭望塔。

        不知什么原因,定陵通往大峪山的路被封了,装了铁门上了锁。我们兜兜转转绕了一个大圈之后,才终于走回到上山的小路。

        其实,这条路就在定陵的正后方,如果没有关门上锁,沿着定陵的围墙向后山走,很快就能看到。大峪山也是一个景区,所以山路是修整过的,有台阶十分好走。山上种满了松柏树,与前方的陵园前后呼应。站在第一个山包的顶峰,能看到定陵和康陵的全景。由于这天阴天,且有雾霾,能见度不高,再远处就是灰蒙蒙一片了。

        翻过小山,再往上爬便是大峪山主峰所在了。大峪山海拔500多米,上山的路基本上是直上直下,没有多少迂回,虽然不难爬,但走起来还是有点累。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站在瞭望塔上远眺,却没有传说中的十三陵全景,更看不到十三陵水库,甚至我们在前山尚能看到的定陵也被隐在了雾里。

        还好,北面山脚下的一个个小村庄隐约可见。笑队指着右边一个小村说那便是我们的第二个目标——正德春饼宴所在地康陵村了。

        此时已经两点多,比我们预计的吃饭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已经感觉饿了。怎奈没带午餐,只盼着早点下山。

        下山全部是水泥台阶路,一路无话,下到山底,才知道这里是燕子口村,离康陵村还有将近两公里。拖着又累又饿的身体沿柏油马路继续向前走,终于在三点钟的时候到达康陵村。

        一进村子便有些目不暇接了,家家户户都是“正德春饼宴”的招牌。据说正德春饼的发明人就是明朝第十帝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生性洒脱,非常贪玩,经常出游。外出时不愿在用餐上耽误时间,侍从们就特意准备了薄饼、卷上葱酱肉和各种小菜,既方便又美味,皇帝吃后大加赞赏,就将这种吃法带回京城,并很快从皇宫流传到民间。

        康陵村的前身是康陵的陵监村,昔日贫困,近几年开发了“正德春饼宴”,曾经皇帝的御用快餐,为康陵村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北方每年立春有吃春饼“咬春”的习惯,而康陵村的春饼早已不局限在岁首,一年四季开门迎客。

        我们来到定餐的村民家中,桌子上已摆满了各种菜肴。大家坐定,春饼才上桌,原来春饼要现烙的才好吃。当薄薄的春饼卷上酱肘子、豆芽菜入口时,感觉味蕾从没有过的满足。终能理解正德皇帝为什么夸赞春饼了,当你又累又饿时,但凡能果腹的食物皆是美味,更何况这春饼荤素搭配,口味多样,花样繁多,不油不腻,已远超果腹的水准。

        吃完春饼宴,我们去看皇帝的陵寝。首先到达的便是康陵。

        康陵的主人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最为争义的一位皇帝。即便是正史对他的评价也前后矛盾,野史更是众说纷纭。

         明史记载朱厚照“性聪颖,好骑射”,同时最后也评价他“奋然欲以武功自雄”。豹房享乐、八虎弄权、游龙戏凤,这似乎是一位荒诞不经到极至的皇帝。而另有记载,他性格玩劣,对国家大事却杀伐决断,平定三次叛乱,多次的赈灾减负;长时间在豹房时并没有荒废批阅奏章;应州大战时与将士们同吃同住,身为帝王并没有搞任何特权;“八虎”虽然受到宠信但并没有把持朝政;与朝堂文人大臣们很多意见相悖,但并没有因此惩罚降罪于哪个大臣。可见朱厚照的德行也并非差到一无是处的地步。他的生评有没有被文人抹黑之嫌,也许只有这陵寝中人才知道吧。

        他死时31岁,他的死因至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很多人相信朱厚照是被蓄意害死。性格决定命运,这位生性玩劣,洒脱不羁的皇帝,在尚未能掌控住朝堂的年龄便坐上皇位,却又不懈与文人大臣合作和妥协,他的死,终究是性格偏执而酿成的悲剧。而历史对他的定位,则反映了独立个性与现实朝堂的抗衡中他终究是个失败者。

        离开康陵,我们向东依次又参观了泰陵和茂陵,这些陵园都没有对外开放。每到一处,笑队就给大家讲解每位陵寝主人的生平和流传民间的逸闻趣事,大家听的津津有味,使得这次户外增加了许多人文的气息。

        从茂陵出来,天已将黑,为了赶上公交车,我们便在茂陵村乘公交直接到长陵等872路回京。
         访十三陵时, 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每个陵附近都有一个用这个陵命名的村庄。其实,这和大明的丧葬制度和大明吏律有关。



         古人死者为大,对陵区的保护极为严格。《大明律》就曾经有明文规定“凡是到陵寝区域的人,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罪”。而且《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不得“擅动”。违反者,斩立决。家属还得发配从军。

           另外,明朝十三陵建陵时,每座陵附近都设置一个守护陵寝的管理机构,称为陵监,太监居住在陵监内负责陵寝的日常看护和管理。


         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绪。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清朝为了维护明室皇陵,在各陵分设司香官和陵户,后子孙繁衍,逐渐演变成村落。十三陵中除定陵陵监被火烧毁外,其余十二个陵监村均演化为现在的陵监村庄。即德陵村、裕陵村、景陵村、康陵村、茂陵村、泰陵村、献陵村、庆陵村、照陵村、永陵村、长陵村、悼陵村。由于思陵在建陵时未设陵监,所以近在咫尺的悼陵监就作为思陵的陵监被保留下来,并发展为现在的悼陵村。

        十三陵能完整地被保存至今,与明清的陵寝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这些村庄间都有公交连络,昌55路最为方便,每村都设有站点。坐公交车一个陵一个陵地看下去,一天时间应该够用了。

         我们到达长陵时已将近晚上6点,正赶上6点发车的872路。长陵没来得及看。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较其他陵更有意义,只能留到下次来看了。
       
        徒步十三陵是一种极为有趣的体验,大家这样一个陵一个陵地走过来,说着明朝的那些事,仿佛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大明二百多年的悠悠岁月。

    (文中十三陵和陵监村的资料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2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荣国府 2018-3-12 21:34:16 查看全部
    这篇很有特色的游记,几篇阅读,好像是一位历史学者娓娓道来讲述它的历史,特棒,超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们一起去旅行 2018-3-13 18:02:32 查看全部
    又见到才女的游记了,依然那么的精彩。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